RPC 调用和 HTTP 调用


前言

这边简单的介绍了下RPC的概念相关,对RPC想更深入的认识的可以看我之前写的博客【自定义RPC 有源码】
传送门:
自定义RPC源码实现


网络七层模型

在说RPC和HTTP的区别之前,我觉的有必要了解一下OSI的七层网络结构模型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第一层:应用层。定义了用于在网络中进行通信和传输数据的接口;
第二层:表示层。定义不同的系统中数据的传输格式,编码和解码规范等;
第三层:会话层。管理用户的会话,控制用户间逻辑连接的建立和中断;
第四层:传输层。管理着网络中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;
第五层:网络层。定义网络设备间如何传输数据;
第六层:链路层。将上面的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数据帧,便于物理层传输;
第七层:物理层。这一层主要就是传输这些二进制数据。

重点:
实际应用过程中,五层协议结构里面是没有表示层和会话层的。应该说它们和应用层合并了。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应用层和传输层这两个层面。因为HTTP是应用层协议,而TCP是传输层协议。

这里简单给大家讲解下基于每一层的负载均衡,其实就大家了解的nginx是做负载均衡的,但是又是基于哪一层的?带的这个问题看下面的片段

二层负载:MAC 地址,vip(虚拟VIP 这个虚拟vip需要大家自行了解,可以简单理解就是 虚拟vip是一个不变的,用户访问配置好的虚拟vip(也就是ip地址)然后根据负载均衡路由不同的真实主机IP, 一般来说虚拟VIP对应多个IP)每个机器的mac地址不一样,IP地址相同

三层负载: IP,对外提供VIP,集群中的每个机器采用不同的ip地址。
四层负载: 传输层的负载,包含IP和端口号,修改IP地址或者端口地址
七层负载: 应用层,请求的URL,http请求的报文来进行负载,主机名字

HTTP负载均衡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有“七层负载均衡”,工作在第七层“应用层”。而TCP负载均衡,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四层负载均衡”,工作在“网络层”和“传输层”。例如,LVS(Linux Virtual Server,Linux虚拟服务)和F5(一种硬件负载均衡设备),也是属于“四层负载均衡”。Nginx一般我们的配置都是基于IP负载,也就是七层负载,但是后面版本升级也是可以做TCP负载的

RPC架构

先说说RPC服务的基本架构吧。允许我可耻地盗一幅图哈~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,一个完整的RPC架构里面包含了四个核心的组件,分别是Client ,Server,Client Stub以及Server Stub,这个Stub大家可以理解为存根。分别说说这几个组件:
客户端(Client),服务的调用方。
服务端(Server),真正的服务提供者。
客户端存根,存放服务端的地址消息,再将客户端的请求参数打包成网络消息,然后通过网络远程发送给服务方。
服务端存根,接收客户端发送过来的消息,将消息解包,并调用本地的方法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RPC主要是用在大型企业里面,因为大型企业里面系统繁多,业务线复杂,而且效率优势非常重要的一块,这个时候RPC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。实际的开发当中是这么做的,项目一般使用maven来管理。
比如我们有一个处理订单的系统服务,先声明它的所有的接口(这里就是具体指Java中的interface),然后将整个项目打包为一个jar包,服务端这边引入这个二方库,然后实现相应的功能,客户端这边也只需要引入这个二方库即可调用了。
为什么这么做?主要是为了减少客户端这边的jar包大小,因为每一次打包发布的时候,jar包太多总是会影响效率。另外也是将客户端和服务端解耦,提高代码的可移植性。

说道远程调用,得了解下异步同步

同步调用与异步调用

什么是同步调用?什么是异步调用?同步调用就是客户端等待调用执行完成并返回结果。异步调用就是客户端不等待调用执行完成返回结果,不过依然可以通过回调函数等接收到返回结果的通知。如果客户端并不关心结果,则可以变成一个单向的调用。
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Java中的callable和runnable接口,我们进行异步执行的时候,如果需要知道执行的结果,就可以使用callable接口,并且可以通过Future类获取到异步执行的结果信息。如果不关心执行的结果,直接使用runnable接口就可以了,因为它不返回结果,当然啦,callable也是可以的,我们不去获取Future就可以了。。
(Future我如果没记错的话就是 内部其实一直while循环去查询是否完成,如果完成调用Future对象的实现的回调方法填充数据,其实挺简单的,建议大家看看)

一般来说RPC是快,但是由于底层各种序列化语言导致各个系统还得兼容各种语言,所以也有底层采用HTTP毕竟小巧灵活跨平台

HTTP

其实在很久以前,我对于企业开发的模式一直定性为HTTP接口开发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ESTful风格的服务接口。的确,对于在接口不多、系统与系统交互较少的情况下,解决信息孤岛初期常使用的一种通信手段;优点就是简单、直接、开发方便。
利用现成的http协议进行传输。我们记得之前本科实习在公司做后台开发的时候,主要就是进行接口的开发,还要写一大份接口文档,严格地标明输入输出是什么?说清楚每一个接口的请求方法,以及请求参数需要注意的事项等。

接口可能返回一个JSON字符串或者是XML文档。然后客户端再去处理这个返回的信息,从而可以比较快速地进行开发(约定好的序列化协议)。
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,内部子系统较多、接口非常多的情况下,RPC框架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,首先就是长链接,不必每次通信都要像http一样去3次握手什么的,减少了网络开销;
其次就是RPC框架一般都有注册中心,有丰富的监控管理;发布、下线接口、动态扩展等,对调用方来说是无感知、统一化的操作(zk,eurka,nacos等等)。

总结

RPC服务和HTTP服务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同点的,一般来说,RPC服务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的,而HTTP服务主要是针对小企业的,因为RPC效率更高,而HTTP服务开发迭代会更快。
总之,选用什么样的框架不是按照市场上流行什么而决定的,而是要对整个项目进行完整地评估,从而在仔细比较两种开发框架对于整个项目的影响,最后再决定什么才是最适合这个项目的。一定不要为了使用RPC而每个项目都用RPC,而是要因地制宜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

猜你喜欢

转载自blog.csdn.net/hu15081398237/article/details/1092976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