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见不一定为实!电阻、电容和电感的实际等效模型

信号完整性在高速电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而很多信号完整性问题需要用「阻抗」的概念来解释和描述。

在高频信号下,很多器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,如我们经常听到的“高频时电阻不再是电阻,电容不再是电容”,这是咋回事呢?那就看今天的文章吧!

容抗的概念

电容有两个重要特性,一个是隔直通交,另一个是电容电压不能突变,先来看一下百度百科对容抗的解释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简单说,虽然交流电能通过电容,但是不同频率的交流电和不同容值的电容,通过时的阻碍是不一样的,把这种阻碍称之为容抗

容抗与电容和频率的大小成反比,也就是说,在相同频率下,电容越大,容抗越小;在相同电容下,频率越高,容抗越小。

如何理解容抗与电容大小和频率成反比呢?

以RC一阶低通滤波器举例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Vin通过R1电阻对电容C1进行充电,Vin的电势加在电容C的两个金属极板上,正负电荷在电势差作用下分别向电容的两个极板聚集而形成电场,这称为充电过程。

若将Vin拿掉,在Vout上加一个负载R2(青色部分),电容两端的电荷会在电势差下向负载流走,这称为放电过程。(流过电容的电流并不是真正穿过了极板的绝缘介质,指的是外部的电流)

衡量电容充电的电荷数是Q,Q=CV,C是常量,所以电荷数和电压呈正比。

C=Q/V,电容量代表了电容储存电荷的能力,微分表达式为:

C = d q ( t ) d v ( t ) (1) C=\frac{dq(t)}{dv(t)}\tag{1} C=dv(t)dq(t)(1)

电流是单位时间内电荷数的变化量: i ( t ) = d q ( t ) d t (2) i(t)=\frac{dq(t)}{dt}\tag{2} i(t)=dtdq(t)(2)

结合(1)和(2)两个公式可得到: i ( t ) = C d v ( t ) d t (3) i(t)=C\frac{dv(t)}{dt}\tag{3} i(t)=Cdtdv(t)(3)

从公式可以看出:电容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量是呈正比的,或者说电容上电压的变化量和电流是呈正比的

即在电压一定时,电容越大,单位时间内电路中充、放电移动的电荷量越大,电流越大,所以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,即容抗越小。

在交变电流的电压一定时,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,电路中充、放电越频繁,单位时间内电荷移动速率越大,电流越大,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小,即容抗越小。

容抗用 X C X_{C} XC表示,公式如下,其中 f f f是频率, C C C是容值

X C = 1 ω C X_{C}=\frac1{\omega C} XC=ωC1

因为( ω = 2 π f \omega=2\pi f ω=2πf),所以容抗也可以用如下的公式表示:

X C = 1 2 π f C X_{C}=\frac1{2\pi fC} XC=2πfC1

感抗的概念

如下是百度百度对感抗的解释,电感的特性是隔交通直,与电容是相反的;所以说容抗和感抗的性质和效果几乎正好相反,而电阻则处在这两个极端中间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感抗与电感的大小和频率成正比,也就是说,在同频率下,电感越大,感抗越大;在同电感下,频率越大,感抗越大。

感抗用 X L X_{L} XL表示,公式如下,其中 f f f是信号频率, L L L是感值

X L = ω L X_{L}=\omega L XL=ωL

因为( ω = 2 π f \omega=2\pi f ω=2πf),所以感抗的公式可以用如下表示:

X L = 2 π f L X_{L}=2\pi fL XL=2πfL

感抗和容抗又被称为电抗,电路的总的阻抗Z由电阻R和电抗X组成。

掌握了预备知识,我们再来看电阻、电容和电感的实际等效模型。

理想的电阻、电容和电感就是如下的这样子,在实际中并不存在,在电阻里面会有寄生电容和寄生电感的存在,在电容里面会有寄生电阻和寄生电感的存在,在电感里面有寄生电阻和寄生电容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理想电阻

理想电阻的阻抗即为阻值R: Z i d e a l = R Z_{ideal}=R Zideal=R

电阻实际等效模型

电阻上会存在寄生并联电容C寄生串联电感L的存在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根据上图可得电阻的实际等效阻抗为: Z r e a l = ( j ω L + R ) ∗ 1 j ω C ( j ω L + R ) + 1 j ω C Z_{real}=\frac{(j\omega L+R)*\frac1{j\omega C}}{(j\omega L+R)+\frac1{j\omega C}} Zreal=(jωL+R)+jωC1(jωL+R)jωC1

化简可得: Z r e a l = j ω L + R ( 1 − ω 2 L C ) + j ω R C Z_{real}=\frac{j\omega L+R}{(1-\omega^2LC)+j\omega RC} Zreal=(1ω2LC)+jωRCjωL+R

实际电阻器的阻抗和频率曲线,有两个节点,分别为 f 1 = 1 2 π R C f1=\frac1{2\pi RC} f1=2πRC1 f 2 = 1 2 π L C f2=\frac1{2\pi \sqrt{LC}} f2=2πLC 1

在频率小于 f 1 f1 f1时,呈现电阻特性,在 f 1 f1 f1 f 2 f2 f2之间,呈现电容减少阻抗,频率大于 f 2 f2 f2时,呈现电感增加阻抗的特性。

f 1 f1 f1 f 2 f2 f2分别对应RC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点和​容抗和感抗相等时的频率点。​

[外链图片转存失败,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,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(img-w1N4wqUL-1600407631465)(https://imgkr2.cn-bj.ufileos.com/95b8ab33-f1c3-4107-a734-7f4de50e352e.png?UCloudPublicKey=TOKEN_8d8b72be-579a-4e83-bfd0-5f6ce1546f13&Signature=ZIeYYBRfkkDfv%252BWTrfHCp81XXaQ%253D&Expires=1600423795)]

理想电容器

理想电容器的阻抗Z公式为: Z i d e a l = 1 j ω c = 1 j 2 π f c Z_{ideal}=\frac1{j\omega c}=\frac1{j2\pi fc} Zideal=jωc1=j2πfc1

阻抗大小|Z|如下图所示,与频率呈反比,随着频率增大,阻抗减小,由于理想电容器中无损耗,故等效串联电阻(ESR)为零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电容实际等效模型

理想的电容器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,电容的实际模型是一个ESR串联一个ESL,再串联一个电容,ESR是等效串联电阻,ESL是等效串联电感,C是理想的电容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所以上述模型的复阻抗为: Z = E S R + j 2 π f E S L + 1 j 2 π f c = E S R + j ( 2 π f E S L − 1 2 π f c ) Z=ESR+j2\pi fESL+\frac1{j2\pi fc}=ESR+j(2\pi fESL-\frac1{2\pi fc}) Z=ESR+j2πfESL+j2πfc1=ESR+j(2πfESL2πfc1)

  • 2 π f E S L < < 1 2 π f c 2\pi fESL<<\frac1{2\pi fc} 2πfESL<<2πfc1时,电容器表现为容性;

  • 2 π f E S L > > 1 2 π f c 2\pi fESL>>\frac1{2\pi fc} 2πfESL>>2πfc1时,电容器表现为感性,因此会有一句话叫高频时电容不再是电容,而呈现为电感,这个电感不是说电容变成了电感,而是指此时的电容拥有了与电感类似的特性。

  • 2 π f E S L = 1 2 π f c 2\pi fESL=\frac1{2\pi fc} 2πfESL=2πfc1时,此时容抗矢量等于感抗矢量,电容的总阻抗最小,表现为纯电阻特性,此时的f称为电容的自谐振频率。

自谐振频率点是区分电容是容性还是感性的分界点,高于谐振点时,“电容不再是电容”,因此退耦作用将下降。实际电容器都有一定的工作频率范围,在工作频率范围内,电容才具有很好的退耦作用。 E S L ESL ESL是电容在高于自谐振频率点之后退耦功能被消弱的根本原因。

下图是实际电容器的频率特性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理想电感

理想电感的阻抗为: Z i d e a l = j ω L Z_{ideal}=j\omega L Zideal=jωL

电感实际等效模型

[外链图片转存失败,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,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(img-jwL5vwB5-1600407631473)(https://imgkr2.cn-bj.ufileos.com/2a2a9340-2dd8-42d2-90d5-57369309170f.png?UCloudPublicKey=TOKEN_8d8b72be-579a-4e83-bfd0-5f6ce1546f13&Signature=hyTOx2occOgGN7c4J6Ha80nPbz8%253D&Expires=1600417943)]
和电阻的是一样的,即: Z r e a l = j ω L + R ( 1 − ω 2 L C ) + j ω R C Z_{real}=\frac{j\omega L+R}{(1-\omega^2LC)+j\omega RC} Zreal=(1ω2LC)+jωRCjωL+R

从下图可以看出,理想的电感的阻抗是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变大的。

等效电感的阻抗呈一个倒V型,正好和电容相反,倒V的最高点称为电感的自谐振点。

当系统阻尼R提供的衰减不足时,容抗和感抗相互抵消,能量在LC间来回传递,这就是谐振。

  • 频率低于自谐振频率SRF时,电感感抗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。

  • 频率等于自谐振频率SRF时,电感感抗达到最大。

  • 频率高于自谐振频率SRF时,电感感抗随着频率增加而减少。

[外链图片转存失败,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,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(img-gzpbc9Lv-1600407631474)(https://imgkr2.cn-bj.ufileos.com/5ab7ce6d-a598-4390-b2d1-2f2b4cd7c78d.png?UCloudPublicKey=TOKEN_8d8b72be-579a-4e83-bfd0-5f6ce1546f13&Signature=xBYa3%252BMfdRMhcTxhylQlNM2sofU%253D&Expires=1600423888)]

总结

理想的电阻、电容和电感在实际中不存在,都会存在寄生参数,从而在不同的频率下,表现出的特性不同,只有在特定的频率范围内才能发挥出其本身的特性。

今天的文章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,希望对你有帮助,我们下一期见。

猜你喜欢

转载自blog.csdn.net/Albert992/article/details/1086636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