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三小学期进阶课程第六课:无人车定位技术入门与应用

第6课、无人车定位技术入门与应用

  1. 无人车的自动定位系统,简单来说,就是相对一个坐标系,无人车的自定位系统知道汽车的位置和姿态。
  2. 这个坐标系可以是一个局部的坐标系,比如一个园区.采集这个园区的一些地图,随便定一个原点,这个局部坐标系已经建好,相对于这个坐标系来得到车辆的位置和姿态。
  3. 坐标系也可以是一个全局的坐标系,比如全球坐标系,可以知道一个很精确的位置。
  4. 位置和姿态分别有三个自由度。
    (1)位置对应X,Y,Z,即相当于某个坐标系,汽车的平移是多少。
    (2)姿态是三个方向的一个旋转,一般会用欧拉角来表示。包括横滚、俯仰和航向,分别相对于X,Y,Z三个坐标轴。
  5. 如果本地坐标系已经定义好,现在有一个车上的坐标系,它相对于本地坐标系的变化(即姿态的变化),就可用三个角度来表示,也就是本地坐标系的三个轴和相对坐标系的这三个轴之间的夹角。
  6. 除了位置和姿态这两个维度,自定位系统还要输出很多信息。除去速度、加速度和角速度外,自定位系统还需要对位置和姿态加上一个置信度,表示这次输出的定位结果好不好。
  7.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,定位的指标要求大概分为三个部分:
    (1)精度:定位精度必须控制在10厘米以内,才能使行驶中的自动驾驶车辆避免出现碰撞/车道偏离的情况。
    (2)鲁棒性:鲁棒性一般情况下用最大值来衡量。也就是最大的误差不要超过30厘米。但是在有些时候,纵向误差稍微大一点点,只要没有偏离车道就没有太大影响。
    (3)场景
  8. 无人车需要精准的定位系统。否则,它无法获悉自己在什么地方,前方是什么情况,哪里是行驶区等。
  9. 感知和决策本身的能力并没有达到像人类这样聪明的程度,所以需要定位和地图。
  10. 定位模块还有一些其他的用处,比如速度,在开车的时候,人就看到前面有限速之类的路标,这时候我们马上就会慢一点。或者有最低限速,我们需要快一点。
  11. 对于车来讲,速度信息来源于定位模块。定位模块告诉车辆现在的速度是多少。
  12. 定位模块告知前面可能要开慢一点。控制模块接收到指令之后会控制车辆慢一点。
  13. 此外,定位模块还输出加速度和角速度,加速度和角速度是相对于车体本身的,告知车辆当时瞬时的加速度和角速度,对人的乘坐体验非常重要。控制模块根据这些信息做一些控制上的优化,让人的体感更好。
  14. 定位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
    (1)基于电子信号的定位:基于电子信号的定位方法中最有特点的就是GNSS(全球导航卫星系统)。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一组卫星的伪距、星历、卫星发射时间等观测量,以及用户钟差,得知你现在大概的位置。
    (2)航迹的推算:航迹推算最有特点的就是IMU。航迹推算就是根据上一时刻“我“的”位置“和”姿态“,叠加一些测量信息可以知道现在的”位置“和”姿态“。IMU是一个惯性测量单元。它包含了加速度计和陀螺仪。加速度计会输出加速度的信息。但是不止加速度,它还包含重力加速度。陀螺仪是一个旋转,即是前面所讲到三个轴上的一个旋转。
    (3)环境特征的匹配:环境特征匹配相对较多,比如LiDAR的匹配。在建好了点云定位的地图,将LIDAR的数据和已建好的地图做匹配,以此来计算自己的位置。或者通过摄像头,知道了一些车道线,红绿灯的标志,然后确定自身的位置。
  15. 差分技术分为物理差分和距离差分两种。距离差分又分为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。
    (1)伪距差分的精度不会特别的高,大概在米级的这么一个量级,还不能满足要求。因此发展出实时动态的载波相位差分。
    (2)载波相位差分最主要的是要估计一个载波相位的一个整周,定位精确基本上是在厘米级(小于5厘米)。
  16. 载波相位差分的缺点:
    (1)它需要硬件成本。比如基站的设置,人力的维护。
    (2)它还需要对可视卫星的依赖。即在这个场景下面能看到的卫星是必须比较多的,否则就差分不出来误差。
    (3)另外,该方法也容易受到一些电磁环境的干扰。电磁环境不好会干扰精准度。
    (4)最后,如果在一下市中心楼宇比较多的地方,会引起一些多径效应,多次传播,计算出来距离的误差会很大。
  17. 激光定位:
    (1)激光定位是预先制作一个地图,不管是3D的Voxel地图或者是点云地图,又或者是2D的概率地图。
    (2)2D概率地图是把所有的这个点云数据铺到一块,压成了一个2D地图。2D地图分成很多小格子,每个格子里面存储了颜色信息,位置。位置上面可能只存Z的这个维度,因为2D地图有XY。
    (3)另外,还包括一些概率,概率和点云的数量以及分布相关。拿实时的激光点云和这个地图去做匹配。
  18. 视觉定位:
    (1)对于视觉定位,如果照明环境变化越大,例如这次跑过去的光照度和下次跑过去的光照度不一样,视觉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。
    (2)所以基于这种特征点的定位,比如SLAM里面用Relocalization并不是很合适用于车的视觉定位。因为下次可能检测不到那些特征,比如SIFT特征或者别的特征就会造成定位的失败。
    (3)但是有一些特征具有明显Semantic意义,比如车道线或者旁边立的这些柱子,红绿灯的柱子或者红绿灯本身或者一些Traffic Sign之类的,对于定位而言非常有用。
  19. 车道线检测:
    (1)需要先做好这种高精度地图,它里面包含车道线的信息,然后把每个线段两个端点拿出来。
    (2)在线去跑的时候,车上这个摄像头会用深度学习的方式检查出这些车道线。
    (3)车道线也是一段一段的,然后我们会去做匹配。匹配的方法有很多种。
  20. 惯性导航:
    (1)惯性导航是基于IMU的,里面包含有加速度计和陀螺仪。
    (2)加速度计会给提供瞬时的加速度,陀螺仪提供瞬时角速度。加速度计提供的不仅是加速度,还测量了重力加速度,所以用的时候需要先把重力加速度剔除掉。
    (3)IMU的工作过程:首先是角速度通过积分后得到一个姿态,并把它应用到加速度上,对加速度积分得到速度,再得到最后的位置。
    (4)优点是可以得到一个六自由度的信息,不光是XYZ yaw之类,还有Roll和Pitch,是一个全量的信息。另外,它的短时精度非常高,比如十来万级别的设备,坚持五六百毫秒是没有问题的,它是很准的,包括在大机动的时候。
    (5)IMU的出频率非常的高,基本上都是200赫兹以上,这样有助于同步。因为它有精准的时间戳,它检测的数据传输过来之后可以精准知道它的时间戳,有精准的时间戳就可以给出精准的位姿,即它在全局坐标系下有自己的位置。
    (6)可以把它投到3D坐标系下,大家融合成一块。
    (7)IMU是一个很独立的一个设备,没有外部依赖,使用自己的输入就可以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,例如十几万的设备也就坚持几百毫秒,对于自动驾驶汽车是远远不够的。
    (8)前面介绍了GNSS定位、激光定位、视觉定位还有惯性导航,这四种定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。如果把它们放到一块就可以做到一个很好的系统——多传感器融合定位。
  21. 多传感器融合定位:
    (1)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的核心是中间的卡尔曼滤波器,这是一个状态误差的卡尔曼滤波器。
    (2)该滤波器接收惯性导航输出的递推,作为它的时间更新,保证滤波器往前走和高频的输出。还接受GPS、激光点云定位,或者是视觉定位的输出去做低频的状态更新。

猜你喜欢

转载自blog.csdn.net/qq_40851744/article/details/107516887